从零到上线:一个码农的网站开发心路历程
说实话,第一次接触网站开发那会儿,我连HTML和CSS都分不清。记得当时盯着浏览器右键"查看网页源代码",满屏的尖括号看得我头皮发麻——这玩意儿真能变成漂亮的网页?
那些年踩过的坑
刚开始学前端时,我犯了个典型菜鸟错误:把全部样式都写成行内CSS。结果改个按钮颜色就得翻遍几十个页面,活像在玩"大家来找茬"。有次客户临时要把主题色从蓝色改成莫兰迪灰,我差点把键盘给砸了。后来才知道,原来CSS预处理器和组件化开发就是专门治这个病的。
后端开发更是刺激。第一次写用户登录功能时,我直接把密码用明文存数据库里。直到有天室友问我:"要是数据库被拖库,你是不是得赔用户精神损失费?"这才惊觉自己挖了多大的安全漏洞。现在想起来还后怕,幸亏当时做的只是个课程作业。
技术选型的纠结时刻
选技术栈这事儿,简直比选对象还难。有段时间我特别迷恋新框架,Vue3刚出beta版就急吼吼地用在实际项目里。结果遇到个诡异的路由bug,查遍GitHub issue发现是框架本身的坑,最后只能连夜回退到Vue2。这教训太深刻了:新技术就像未驯服的野马,帅是帅,但容易摔断门牙。
数据库选型也是个头疼事。MySQL稳妥但不够潮,MongoDB灵活却怕事务处理。有次为了赶进度选了NoSQL,结果项目做到一半发现需要复杂联表查询,只能含泪重构成关系型数据库。现在我的原则是:除非特别需求,否则还是老实地用关系型吧。
令人崩溃的兼容性问题
做移动端适配时,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"浏览器们的战国时代"。某个按钮在Chrome上圆润如玉,到了Safari就变成了多边形战士。最绝的是某国产手机浏览器,居然会把flex布局渲染成绝对定位的效果!后来学乖了,现在每写个样式都要在BrowserStack上跑遍主流设备。
说到这个,不得不提IE浏览器这个"业界毒瘤"。有次客户要求兼容IE11,我折腾三天终于搞定,结果测试时发现页面在IE8下完全乱套——原来客户说的IE11是Windows7系统自带的那个"经典版"。当时真的想顺着网线去砸了对方的电脑。
性能优化的玄学
网站加载速度这事吧,就像减肥,明明感觉该做的都做了,效果就是出不来。有次我给图片都上了懒加载,合并了所有CSS,结果测速工具还是显示F级评分。后来才发现是某个不起眼的谷歌字体请求阻塞了渲染。现在我的做法是:先上Lighthouse全面体检,再对症下药。
缓存策略也是个技术活。有次给静态资源设置了1年缓存期,结果改版后用户死活看不到新样式。最后不得不在文件名里加哈希值,搞得像在玩谍战剧似的。不过说真的,当看到网站首次加载时间从8秒降到1.5秒时,那种成就感比中彩票还爽。
上线才是真正的开始
很多人以为代码写完就万事大吉,其实上线才是噩梦的开始。有次半夜部署,明明测试环境跑得好好的,生产环境突然500错误。查日志发现是服务器时区设置问题,导致定时任务提前12小时触发。从此我养成了上线前拜关公的习惯——开玩笑的,其实是养成了写详细回滚方案的习惯。
监控系统绝对值得投资。有次网站突然流量暴跌,查了半天发现是CDN节点挂了,而我还傻乎乎地在检查服务器负载。现在我的后台永远开着三个监控面板:性能监控、错误追踪和实时流量。这钱花得比买保险还值。
写给新手的建议
如果你刚入门网站开发,我的血泪建议是:别急着学框架!先把HTML/CSS/JavaScript这三件套玩明白。见过太多人连DOM操作都不熟就直接上Vue,结果遇到问题根本不知道怎么调试。
工具链不用追求最新最全。早期我就犯过"工具收集癖",webpack配置能写两百行,实际上项目根本用不到一半功能。现在我的原则是:够用就好,等真遇到瓶颈再升级。
最重要的一点:多做真实项目。教程里的Todo list做得再溜,也不如实际接个需求来得锻炼人。我成长最快的那段时间,就是同时维护着三个不同技术栈的项目,虽然每天像在火上烤,但三个月抵得上别人学半年。
开发网站就像养孩子,永远有意想不到的状况。但每次看到自己做的页面被成千上万人访问,那种"这是我造的"的满足感,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。这条路不好走,但绝对值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