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你的网站流量上不去?可能是关键词没玩明白
最近有个做茶叶电商的朋友跟我吐槽:"网站投了3万块钱做推广,结果每天访问量还不到50个人,真是见鬼了!" 我打开他网站一看就乐了——首页关键词写的是"优质茶叶批发零售",这跟在电线杆上贴"卖好东西"有什么区别?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让无数人踩坑的网站关键词优化。
关键词不是填空题,是送分题
很多人对待关键词就像应付考试填空题,随便往meta标签里塞几个词就完事。上周帮朋友看一个卖母婴用品的网站,关键词居然是"宝宝""妈妈""育儿"这类泛词。说真的,这跟没写有什么区别?搜索引擎早就不是20年前那个傻白甜了。
我有个血泪教训:去年做旅游攻略站时,非要跟风抢"三亚旅游"这种热门词,结果连续3个月排名在50页开外。后来把关键词改成"三亚小众沙滩攻略""三亚带娃避坑指南"这种长尾词,流量反而翻了6倍。你看,与其在红海里扑腾,不如找个蓝泳池自在。
用户到底在搜什么?得会读心术
做关键词优化最忌讳的就是自嗨。有次看见个卖手工皂的网站,关键词全是"纯天然""古法制作"这类厂家视角的词。但你知道吗?真实用户搜的可能是"后背长痘用什么皂""敏感肌手工皂推荐"。
建议大家试试这个土办法:去电商平台找同类商品,看"问大家"版块里用户都在问什么。比如我发现买茶叶的人最常问"送领导茶叶选什么""失眠喝什么茶",这些才是黄金关键词啊!最近帮一个茶商把关键词从"特级龙井"改成"送领导有面子的茶叶",转化率直接起飞。
别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
见过太多人把所有精力都押在某个"必胜关键词"上。去年遇到个做健身器材的客户,非要在"家用跑步机"这个词上死磕。结果呢?三个月花了小十万,排名还是上不去。后来我们给他做了个关键词矩阵:
- 核心词:家用跑步机(保持日常优化) - 转化词:跑步机静音测评/小户型跑步机推荐(重点发力) - 长尾词:跑步机伤膝盖怎么办/跑步机哪个牌子耐用(内容布局)
三个月后,虽然核心词排名只到第5页,但通过长尾词带来的精准客户反而让销量涨了200%。这就好比钓鱼,与其在游客区跟几百人抢食,不如找个安静的水湾下钩。
数据会说话,但得会听
现在有些工具能查关键词搜索量,但千万别被数字忽悠。有个月搜索量5000的词看着很诱人对吧?但可能4800次搜索都是竞品在做推广。我常用的笨办法是:
1. 自己先搜这个关键词,看前3页都是什么网站 2. 用隐身模式多搜几次,观察搜索结果变化 3. 记录首页结果的域名年龄、外链数量
上个月发现"空气炸锅食谱"这个看似优质的关键词,首页全是5年以上的权威美食站。果断建议客户改做"空气炸锅少油食谱",避开巨头的碾压。
内容要跟着关键词走,但不能被牵着鼻子走
最怕见到两种极端:要么文章生硬堆砌关键词,读起来像机器人;要么完全自说自话,关键词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。好的内容应该像请客吃饭——关键词是主菜,其他元素是配菜。
我常跟编辑说:"你们写的不是SEO文章,是帮用户解决问题的方案。"比如写"过敏性鼻炎怎么办",与其在文章里塞20次关键词,不如好好讲清楚:
- 为什么换季会犯鼻炎(痛点共鸣) - 三种类型鼻炎的区分(专业体现) - 亲测有效的5个缓解方法(实用价值)
这样的内容,就算关键词密度不够,用户停留时间长、分享多,排名自然会上去。
别忘了移动端这块肥肉
现在超过60%的搜索来自手机,但很多人的关键词策略还停留在PC时代。有次在地铁上测试"附近婚纱摄影"这个关键词,结果首页有个工作室的网站,手机端打开要8秒——这不等同于把客人往门外推吗?
移动端关键词要注意:
1. 句子更短("北京婚纱照"比"北京市高端婚纱摄影工作室"更好) 2. 多适配语音搜索("哪有拍结婚证照片的"这类口语化词) 3. 加载速度压倒一切(图片多的页面记得做延迟加载)
有个做本地家政的客户,把关键词从"专业保洁服务"改成"早上八点能来的保洁",咨询量立刻多了起来。看,这就是移动场景的威力。
老词新用才是高手
行业热词大家都在抢,但换个角度就能柳暗花明。比如教育培训行业,"专升本培训"这种词竞争太激烈,但"工作后怎么专升本""专升本最快拿证方案"就另有一片天地。
我最得意的一个案例是把"心理咨询"拓展成:
- 职场新人版:和领导说话就紧张怎么办 - 婚恋版:相亲多次失败要看心理医生吗 - 家长版:孩子被老师批评后不愿上学
同样的服务,通过不同关键词触达不同人群,成本降了,转化率反而提升。
---
说到底,关键词优化不是技术活,是心理战。得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,替他们问出那些没好意思明说的话。下次当你对着关键词列表发愁时,不妨问问自己:如果是我妈/我朋友要找这个产品,他们会怎么搜?答案,往往就藏在这个问题里。